创新服务平台 科技助农“招招鲜”

中国林业网 http://www.forestry.gov.cn/2015-09-15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创新服务平台 科技助农“招招鲜”

——浙江省科技支撑兴林富民系列报道·创新篇
 


  中国绿色时报9月14日报道(记者  田新程  通讯员  徐翠霞) 年产值超4000亿,浙江林业产业可谓风生水起。
  发展林业产业,最重要的是让山区农民富裕起来。靠山吃山,在山林上做文章则需科技“入股”。
  基于此,浙江林业把科技工作立足林农生产需求,服务林农增收和林企转型,在工作中求新求变,一个个独具创新理念的服务林农新招数纷纷出台。
  “互联网+”助推新型林技推广
  毛竹覆盖技术有什么秘诀?竹笋的测土配方究竟要怎么搞?打香榧时,树上同时结着两代果,应该怎么打……
  今年6月,一个全新的林业技术服务平台——“林技通”在浙江临安投入运营。首批150台“林技通”当天发到省市林业部门负责人、全省林业专家、镇街林技员和村级农业技术带头人手中。
  “林技通”APP是利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打造的新型林技服务平台,集行政管理管控、林技推广服务、视频自主学习、突发事件即时沟通、信息采集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今后,村民们遇到林业技术问题,可向村里的林业技术带头人请教,带头人解决不了的,可通过“林技通”向上级部门或专家求助。
  “我们从2013年开始在临安市开展新型林技推广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这次用移动终端武装基层林技推广人员,创新基层林技推广与管理手段,就是为了尝试解决林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制约问题。”浙江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高智慧介绍说。
  利用互联网服务林技推广,让林业专家、林技指导员、林技员、农民技术带头人四级联动成为现实。
  临安市太湖源是雷竹笋传统产区,由于经营多年,雷竹林出现了立地生产力衰退,竹笋产量、质量下降等问题,影响了竹林的效益和竹农的收入。正在为此犯愁的太湖源合作社负责人林汉良,在浙江竹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网站看到了雷竹笋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的视频。他觉得雷竹林有救了。他马上通过平台联系了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请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几年下来,退化的雷竹笋效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合作社13个示范户每户雷竹笋纯收入超过20万元。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黄坚钦,长期从事山核桃种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2010年,黄坚钦与同事建立了全国首个专门介绍山核桃技术和有关信息的网站——“中国山核桃产业网”,将他们的研究成果无偿发布在网站上,让更多的山核桃林农能够用上更好的技术。
  现在,黄坚钦又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并邀请电信公司相关人员在培训班上为农民们讲解微信的注册和使用方法。微信群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网站互动性差的缺陷,实现了专家与林农的实时互动。
  “一亩山万元钱”开辟助农增收新路
  周期长、见效慢、产值低,这是许多人对于传统林业的认识。林业有没有高效生产模式?浙江省通过强化技术成果集成创新与推广示范,找到了答案。
  近年来,浙江林业充分挖掘土壤、气候和生物潜能,摸索出亩产值超万元的竹林覆盖、名优经济林生态高效栽培、林下种植(套种)和铁皮石斛仿生栽培四大类共10项新型栽培模式,现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这些高效生产模式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进行合理种植,构建稳定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与充分发挥林地综合效益的发展模式,不与林木争林地,生产原生态产品,并有利于野生种群的恢复,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吴鸿说。
  在杭州创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铁皮石斛种植园内,其独特的种植方式让记者大开眼界,这些铁皮石斛的种苗被草绳一圈圈固定在香樟树上,乍一看,还以为是树皮上长出了仙草。这便是铁皮石斛仿生栽培技术。
  “因为野生的铁皮石斛一般是长在酸性的岩石或树上,我们采取的种植方式就是模拟原生态的野生环境”,总经理丁建丰告诉记者,铁皮石斛仿生栽培摆脱了大棚种植模式,不但降低种植成本,还提高了铁皮石斛营养价值,价格比大棚种植高出3-4倍。2014年,他们在香樟树上种植50亩(1500株)铁皮石斛,生产原生态产品1500公斤,每亩收入5万元。
  临安市太湖源镇的雷竹高产示范户邵观夫,也尝到了“一亩山万元钱”的甜头。他家共有17亩雷竹林,从开始采用早出高效覆盖生态化经营技术以来,每年覆盖6-7亩,年收入近30万元。2014年早出覆盖6.7亩,亩产值已达4.26万元。
  “一亩山万元钱”的高效生产模式为加快转变农民增收方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开辟新路径。截至2014年年底,浙江省推广示范十大模式13.8万亩,实现总产值16.56亿元,增收7亿元。
  浙江省林业厅正在研究制订相关方案,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省建立“一亩山万元钱”各类示范基地20万亩,辐射推广30万亩,合计示范推广50万亩。项目预计可实现总产值60亿元,为林农增收24亿元,使8.75万户农户受益,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14.1万人。
  科技特派员构筑技术帮扶平台
  把科技带到乡村里,把财富种在群山上。浙江每年都派出一批科技特派员赶赴各地农村,为农民送去新科技,传授致富经。
  在浙江丽水,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丽水学院生态学院教授金爱武为“农民教授”“竹子教授”。作为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金爱武长期服务在山区田间地头,抚育地方竹产业,推广竹林高效培育技术,创造了农民“夏挖鞭笋巧增收”的传奇。他的竹产业项目技术推广面积超过300万亩,3年累计增收产值20亿元。
  浙江省林科院戚连忠作为首批浙江省科技特派员,服务云和县安溪畲族乡,确定云和雪梨和毛竹为安溪乡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通过技术培训、示范带动,发展云和雪梨基地2000多亩,全乡云和雪梨年产量达30万公斤,产值100多万元,成为云和雪梨的主要产区。建立了笋竹两用林高效持续经营示范户50余户,面积500多亩,技术辐射面积达2000余亩。
  “科技特派员通过实施开发项目,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户,从而辐射和带动当地农民的经营和管理水平。”浙江省林科院院长汪奎宏说,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建立突破了科技服务瓶颈,实现了把科技成果写在“林间山头”,取得了突出经济社会效益。
  作为竹类研究与林木育种方面的学科带头人,汪奎宏经常到田间地头,深入浅出地给林农讲解科学种竹的道理。2010年,衢州开始推广毛竹春笋冬出项目,让正常在清明前后出的笋提前到春节前出。那段时间,他每月都到衢州传授技术,和林技站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服务。因为覆盖过的笋没出土,整根笋都很嫩,味道特别好,亩产平均可达到1.5万-2万元。
  据统计,浙江省已连续11年共选派林业科技特派员102名,入驻95个乡镇。科技特派员上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下接专业合作社、广大林农,构筑了农村承接新技术的强大平台。
  浙江农林大学社会合作处处长戴文圣告诉记者,该校开展社会服务的方式已经由原先单一的科研成果转化模式,转型到了派遣农村工作指导员与科技特派员、为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等多元化服务模式。2003年至今,浙江农林大学累计向全省派驻科技特派员132人次,仅竹产业一项,就开展各类培训班、技术咨询和检测服务1200余次,受益人员2.8万余人。